緣起性空~自在枯榮

悟僧癡迷

一個被關在罪佛淨地的罪犯,刑期未到之時只要參透壁上偈語,就能解脫.

從此悟僧看遍所有佛經,問過所有來往的僧眾,多少歲月過去了,一直到刑期已滿,悟僧不肯走,因為他要參透這一段無解的偈語.

有生有死

有枯有榮

死既必然

生當何為

沒有任何一個人的答案可以讓悟僧滿意的,所以他只能一直一直在罪佛淨台參悟,一直到能解脫這個偈語.

就用我淺薄的佛學來試著分析一下吧!

生與死就不用多論述了,來看枯與榮.

傳說在釋迦牟尼坐在菩提樹下悟道時,旁邊有八棵樹木,四棵枯四棵榮,他們八棵的名稱分別是

常,無常,樂,無樂,我,無我,淨,無淨

常之德性──常者、不遷不變;如來性體虛融,湛然常住,歷經過去、現在、未來等三世而不遷,混流萬法而不變,故謂之常德。

樂之德性──樂者、安穩寂滅;如來圓慧妙覺,出離生死煎逼之苦,已證涅槃寂靜之樂,故謂之樂德。

我之德性──我者、自在無礙;如來五蘊皆空,具足般若而出離妄我,具足菩提而坦露真我,故謂之我德。

淨之德性──淨者、離垢無染;如來湛然明潔,出離無明惑染之業,清淨如大圓鏡,了無纖塵微翳,故謂之淨德。

這裡僅用常樂我淨來說明

無常,無樂,無我,無淨是一個對應,就是枯與榮的對應,解釋的太多會陷入癡迷之中,

只是常亦無常,無常亦常,樂即無樂,無樂即樂,是以枯亦是榮,榮亦是枯,其實並無分別,

之所以有分別相,是人心思動

這段偈語,最終的問題是:生當何為?

反正人都要死,活得久跟不久都要死,死既然逃不過,那活著要做甚麼?

所以問:生當何為?

這也是悟僧一直問不到答案的原因,當一個人去問他人說你長大後要做甚麼?相信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答案.

就算你問到十個都說長大要當醫生的人,再問他們為甚麼要當醫生,可能十個人的答案都不一樣,因為每個人有每個人的想法與理由,

所以這個問題理論上沒有標準答案.

而為何一頁書的答案可以讓悟僧豁然開朗呢?

緣起性空,自在枯榮

枯榮解釋過了

來看緣跟性

何謂緣,佛家有十二因緣法:

一.無明。謂煩惱障煩惱道。

二.行。業障業道。此二支屬過去。

三.識。託胎一分氣息。

四.名色。名是心。色是質。

五.六入。六根成。此胎中。

六.觸。此出胎。

七.受。領納前境好惡等事。從識至受。名現在五果。

八.愛。愛男女金銀等事。

九.取。是見一切境界生取著心。此二未來因。皆屬煩惱。如過去無明。

十.有。業已成就。是未來因屬業道。如過去行。

十一.生。未來受生事。

十二.老死

這就是所謂的緣,重覆循環,造就人生,萬年不休.是以人一直活在輪迴之中不得解脫.

但就如六祖壇經所言:本來無一物,何處惹塵埃

佛性本空,不思善,不思惡,正那麼時,那個是你明座上如來.

心經云:舍利子,不垢不淨,不增不減

舍利子指得就是佛性,既然祂是不垢不淨,不增不減的,又何來生死,何來枯榮?

這就是一頁書要告訴悟僧的,放下問題

他沒有直接的去論述生當何為的長篇大論,也沒有教條式的規章,只有這八個字

緣起性空~自在枯榮

所有的因緣都是從人性而來,而人性卻是由佛性染塵而起,每人都俱足佛性,而佛性本空

佛性既空,又何苦執著於人間的因緣呢?當年四組道信還是沙瀰時,

三祖僧燦曾問道:小和尚僧你學佛是為了甚麼啊?

四祖道信回答:是為了求得解脫啊?

三祖僧燦又問:那是誰綁住你了啊?

四祖默然.誰也沒綁住他,是被自己的無明綁住的.

二祖惠能問達摩:吾心不安

達摩曰:把心拿來吾替你安

二祖默然.

這個默然就是一種契心,了解到了佛性本空,既是空那無入而不自得,枯也好榮也好,無不自在

生當何為?為無為,而無所不為

孔子曰:七十而從心所欲,不逾矩也

 

以上出自: http://member.pili.com.tw/forum/viewtopics/shu/121842205112516/

Iv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